第一百二七章 浮客编民(1/3)

作品:《凤舞隋末

这次吕友从外面领回来的八户佃农,倒也不是没做过背景调查,但以吕友这种隋朝人的思维方式而言,可定不会涉及到什么政治倾向或“爱大隋、爱杨皇帝”之类的科目。

就吕友向黄小刚转述的情况而言,八户人家当中有三户之前属于新来的“浮户”,其余五户属于当地“客户”,虽然都是身家清白,但私下猜测其中不少乃是北边的逃民。

这什么“浮户”、“客户”黄小刚自然是不懂的,还是吕友细细解释了一下也才明白,这隋朝继承了南北朝以来的户籍制度,在立户定籍方面本是沿用前朝的制度,可后来杨坚发现自魏晋以后,中原地方的家族渐渐形成聚居的传统,北魏时“人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东魏赵郡李元忠,拥有家室几千家,到隋初,这种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荫附者都不承担赋役。

这样下来,朝廷税赋与实际的人口增长难免会出现脱钩的情况,也即是明知道下面有多少人,可在册的户籍数少,交上来的赋税自然也少,于是杨坚便搞出了检括户口的手段,名为“大索貌阅”和“输籍法”,使用“编户齐民”的借口将大家族打散,将逃亡和依附在大家族身后的农民定为“浮户”、将与大家族确定佃租关系的农户定为“客户”,然后“定其名,轻其数,使人知为浮客,被强家收大半之赋为编民,奉公上蒙轻减之征”。

这么做的目的,说白了就是使农民自愿脱离豪强的荫庇成为国家的编户,直接向国家输送赋税!

但是,到了大业朝以后,输籍制度也渐渐脱离了轨道,一般来说乡有宽狭之分,宽乡户少田多,百姓尚且可以分到足够的土地耕种,而狭乡自然是户多田少,于是地方官府便要执行调剂,将一些“浮户”向宽乡强制迁徙,但问题是被强制迁徙的“浮户”肯定是没有什么能耐的穷民,因为在本地混不开才会被强制迁徙,到了迁徙地起岂能马上风生水起,而且从各地狭乡迁往宽乡的“浮户”也不是一家两家,到了地方能不能分到土地还得看运气和个人能力,那么就会有一些人开动脑筋,以自身的种植技能或劳力为凭,与乡民佃租土地来耕作,并且承担一应的赋税和劳役,所得也是仅够家人苟活而已。

但是,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当初为什么黄小刚要求吕友去招人的时候,优先去招这样的佃户,是因为在这个时代,种田可不是一门烂大街的行当,也是需要职业技能的,而吕家村如今基本上全是老弱妇孺,职业的农夫还真没剩下几个,在这么一个情况下你要是再去找点连地都不会种的流民回来,然后大家伙拍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凤舞隋末》 最新章节第一百二七章 浮客编民,网址:https://www.bqg999.org/84/84412/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