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七章 吕公著(2/3)

作品:《苏厨

就在此时,门口响起了一声轻笑:“三位,记录文字的东西,可不一定只有白纸素绢。看我找到了什么?” 三人一起向门口看去,却是张璪,手里拿着一个古朴的紫砂壶。 张璪原名张琥,与苏轼同年登进士第,又在凤翔共事两年,关系曾经非常好。 后来张璪入京,曾经在同年面前表露出得意之意,苏轼当时就写了一篇文章叫《稼说》送给他作为赠序。 文章写得非常好,全文以种庄稼开篇,以穷富两种人的耕种环境、耕种方法以及收获成果作比,为下文的治学之道做了铺垫; 下文则着重阐释了治学与种庄稼的联系,进而揭示文章的主旨:种庄稼要等到成熟才能收割;学习也是如此,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最后文中说自己有个弟弟在京城,如果张璪进京后见到他,便将自己的意思告诉他。 这是苏轼有感于当时士大夫中滋长着急功近利,浅薄轻率的风气,因而特地写了这篇短文,希望能与之共勉。 文章虽然好,但是语气却全是大哥训弟弟的语气,给了当时正意气风发的张璪一瓢冷水。 张璪的心胸可不宽宏,认为苏轼在蓄意讽刺他,表面上称受教,私下里却切齿,一有机会,立即疯狂打击报复。 所以说苏轼这一辈子就坏在了那张嘴上。 李定将紫砂壶接过来,一看又惊又喜:“这是……” 张璪得意洋洋:“这是苏油送给苏轼的茶壶,我在苏轼的行李当中搜检出来的,有了这个,我们便可以连同苏油一起弹劾!” …… 宫中,吕公著正在和赵顼侃侃而谈。 得知了陈世儒的结局,吕公著也是一声叹息:“士大夫之家,蒙祖上世恩,而不明道,不修礼,不进业,德能不孚,齐不了偌大家业人口,曾不如汴京三口小户,壶浆叫卖,也得终年。” 这话有些凄凉之意,但是却颇在理。 其实他这也是在委婉的劝谏赵顼。 吕公著的特点就是这样,他的话总是循循善诱,也总是让赵顼听得进去。 赵顼说道:“今日得李定提醒,已知大理寺贾种民奸弊,之前委屈吕公了。” 吕公著不以为意:“干请之事,臣本就有嫌疑,御史台,大理寺立案调查,制度上本来就是应当的。” “不过祖宗设制度,尽有制衡,庶几政治清明。然法司,台谏,他们的制衡又在哪里呢?” “不从制度制衡上予以解决,今日能有贾种民,明日未必就不能有张汤,郅都,周兴,来俊臣。” “苏颂的德性朝野皆知,熙宁九年正月,苏杭灾患。在选任地方长官时,陛下称其仁厚,必能拊安吴人,命其知杭州。” “再往前,苏颂因拒不草李定之诏被贬,陛下怜其外和内刚,决定再次启用,臣记得当时陛下就曾经说过:‘子容之德,朕已悉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苏厨》 最新章节第九百五十七章 吕公著,网址:https://www.bqg999.org/81/81553/959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