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一十六章 善良(2/4)

作品:《苏厨

前有过失,圣旨命下御史台取勘,而臣更不候事了,便除馆职知梓州。 这件事情可令三省覆查,当知事实。 冯如晦系东川人,我系西川人,乡里隔远,又全非交旧,我根本就不认识他。 之所以不候事了就除官,是因为一来大家都称赞冯如晦任御史的时候,能不徇蔡确等意,倾陷士人,为确所怒,因此流落。 又因为这次冯如晦的过失,却是我亲舅之子程之邵告发的,故而冯如晦以为深仇。 如果我拖延的话,反有涉党相助程之邵,打压冯如晦的嫌疑,故而朝命下来,不敢异议,即时处置。 方以周防畏避而抱愧,却不料翻被董敦逸弹劾包庇,事属诬罔。 而最近陛下恭己责成,进退臣下,少有特出圣断,基本都是付之众议。 因此宰相以下,每有差除,臣皆须众人佥议,方敢进拟,稍有异同,即不敢除。 这项制度执行得很好,最近只有贾易、晁端彦差遣及吕嘉问奏荐恩泽,众议不允,尚在争执,也不敢除命。 众目睽睽,谁敢主张亲旧,而过有擢用? 本来不想与小臣计较是非,但恐谗口浸渍,渐不可长。因此特意上章说明此事,是非皆在圣裁。 章惇和蔡京立即紧跟,说近日台谏对于苏辙兄弟的弹章过于激烈。三省不得不出面,将各御史的奏章拿出来,就其中的罪名进行集体讨论。 事情摆到台面上,那就不是事儿了。 三省经过严格审查,发现苏辙提拔蜀人,的确是事实,但是其根本原因,却是因为元丰之后蜀中人才鼎盛,科举大兴。 至今已然过去了十数年,这些人很多都已经走上了国家的重要岗位,且不论是参加公务员考试,还是治理地方的考绩,都是优等,理应在升奖之列。 也就是说,苏轼的推荐,苏辙的提拔,并不存在什么偏袒,恰恰相反,苏辙甚至有打压川人,力求平衡朝官们籍贯的痕迹在里边。 而所谓冯如晦一事,更是无中生有,苏辙的处置的确有些瑕疵,但是绝不是包庇,最多算是避嫌畏议。 对苏轼的攻击,除了陈谷子烂芝麻外,还说他“天资凶险,不顾义理,言伪而辨,行僻而坚,故名足以惑众,智足以饰非,所谓小人之雄而君子之贼者也”。 这就不是弹劾,而是搞笑了。 到此执政大臣们认为,御史对苏辙兄弟的攻击,是站不住脚的,讨论结束后作出集体决定,贬董敦逸为湖北路转运判官,黄庆基为福建路转运判官,赵挺之为广南西路转运判官。 四月,提举京师大学堂、成德、横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保、赐剑履上殿,徐王赵颢,卒。 就在二苏被弹劾到极致,朝中开始明显动荡的时候,二王一日突然收到中旨,直接由宫里电报班发出,说是太皇太后染恙,要二王入宫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苏厨》 最新章节第一千七百一十六章 善良,网址:https://www.bqg999.org/81/81553/1777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