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格局(2/3)

作品:《不宋

堤坝,增加蓄水能力。」

「洮滆湖与运河之间有鹤溪河、锡溧河、漕河等,运河与南河、南溪河之间的孟津河、武宜河、丹金河、溧漕河、赵村河,以及各水系之间,南北向用于分洪、引江、通航调度的河道,均需修缮维护……」

在吴潜讲述的时候,赵孟启已经找来舆图,一边听一边标记。

半个时辰过去,上游地区被他画上了密密麻麻的线条和圈圈,都不用细算,也知道这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工程。

「这是老臣结合郏亶、单谔、郏侨、赵霖等人的主张,所建立的初步构想,并不完善,若是真要施行,还需召集水利人才查遗补缺,制定详细规划。」

「若是真有五千万贯,不,只要两千万贯,老臣便有信心在五年内完成主体工程,可惜……」

可惜你这燕王就是在吹牛皮!

吴潜斜了一眼赵孟启,心中满是遗憾。

赵孟启察觉后,假装没听懂吴潜的言外之意,摸着下巴问道,「吴公之所以说需要五年,应该是除了一开始以工代赈使用灾民之外,其余时间都是农闲时雇佣夫役吧。」

「确是如此,难

道殿下觉得有何不妥么?毕竟农事是根本,不敢耽误。」

「但是,除了灾荒之时,雇佣本地夫役的成本可是不小啊,您打算给多少工钱呢?」

「这……」吴潜愣了,意识到自己忽略了用工问题。

此时的江浙地区,已经广泛种植占城稻,能够两季两熟,甚至三熟,太湖流域平均亩产达到了三石,而农民除了种地之外,绝大多数都还有桑蚕纺织和短期临工这样的副业。

也就是说,这些地方的百姓个体生产力要比大宋其他地方高许多,意味着劳动力价格要更高。

宋初时,宋太祖规定,役使农夫须一天给米两升,定为全天下的标准,就连边境参与军资转运的民夫也是两升米,加若干盐菜钱。

但是范仲淹任职苏州时,因为兴修水利而役使农夫,却要给米三升。

注意,这是征役,不是雇佣,修建水利又是高强度劳动,如果按市场工钱来雇工,低于三百文是很难招到人的。

吴潜原本想着,每日给钱一百文,大约可以买米一斗,足够一家六口人的口粮了,但以工代赈的时候这样没问题,平常光景就不行了。

这么大的工程,最少也得动用十万劳动力,一年光是工钱就一千万贯了,他设想的两千万贯也就够两年,就算工期紧缩,也肯定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不宋》 最新章节215.格局,网址:https://www.bqg999.org/280/280748/206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