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西北人的苦(2/4)

作品:《大宋帝国风云录

然后提拔他们,把他们变为自己人。如果刘仲武和刘法没死。童贯不会用种师道,如果童贯不用种师道,北伐就未必会败。倒不是说因为种师道从中作梗就导致了败局,而是童贯和种师道根本就隶属于两个对立的派系。种师道出任都统制是两派妥协的结果,毕竟北伐牵扯的利益太大了,好处不能让一个派系全占了,这种妥协的结果导致童贯根本指挥不动这支军队。童贯听皇帝的,而种师道听汴京某些宰执大臣的,结果不言而喻。

折家四百多年长盛不衰,历经数个王朝。这个家族在处理皇族和京城的关系上有自己一套非常成功地手段。现在折家的后台是哪一个,谁都说不清,但做为一个蕃族又不是皇亲国戚,仅仅依靠武力就在大宋荣耀了一百五十多年,可以想象这个家族在汴京深厚的人脉,所以折家在河东就是老大,任何一个帅司长官到了河东。都必须和折家搞好关系。否则就等着滚蛋吧。

张孝纯偏偏就触犯了折家的大忌。河东西北边沿就是折家的势力范围,这里的禁军、厢军、蕃兵、乡兵、土兵等同于折家的军队。折家军的势力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府州。而是整个河东路的西北边沿。征调乡兵,这是一件大事。乡兵都是农夫。你把农夫拉去打仗,死了一大片,田地谁种?没人种田,粮食从哪来?沿边的堡寨又让谁去守?这么大地事不和折家商量一下,擅自就下令执行,后果太严重了。

折家不是要为难张孝纯,而是必须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张孝纯是个做官的,做了几年官他拍拍屁股就走了,而折家呢?折家在这块地方土生土长,他要戍守疆土,要想戍守疆土完全靠军队不行,还要靠这地方的百姓,百姓不但可以为军队贡献粮食衣物,帮助戍守堡寨,还是折家军的兵源,所以西北边沿的百姓就是折家生存的源泉,你要损毁折家地生存源泉,折家当然要和你对着干。

张孝纯做过地方官。也做过京官。手下也有不少门生故吏。对朝堂内外地事情可以说一清二楚。可惜地是他一直做文官。没有做过统兵官。尤其没有做过西北地区地统兵官。他事实上根本不清楚这里面地情况。当然。他以为自己知道。结果到了这个节骨眼上。碰得头破血流了。

折可存那句话说得够明白了。你张孝纯在朝堂上有人。我也有人。你接到地命令是北上支援大同。但我接到地命令不是。所以我可以不听你地。虽然你是我地上官。但在折家眼里。我说你是上官你就是上官。我说不是。那你就是狗屁。

张孝纯愣了一下。知道事情麻烦了。不能硬来了。随即丢下一句话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大宋帝国风云录》 最新章节第五十一章 西北人的苦,网址:https://www.bqg999.org/163/163136/451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