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零九章 拆分(2/3)

作品:《大叛贼

括整个社会的动荡。

后世历史重所谓的百日维新变法就是如此,一群不食人间烟火,仅仅靠着满腔热血和想象的书生和一个几乎是傀儡,迫切希望获得真正权利的皇帝所主导的这场变法之所以失败,除去其他因素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取消科举。

这种做法简直就是自寻死路,自绝于人民。没了科举制度,又拿不出一个能够替代的相对平等的制度,等于站到了所有读书人的对立面,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失败是必然的,也是无可挽回的。

朱怡成又不是傻瓜,他当然明白科举制度的重要性,这种制度的存在也是有必要的。所以朱怡成从一开始就没想过取消科举制度,仅仅只是对现有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而且他很聪明的用之前科举制度中原本就有的一些东西来对大明复国后的第一次科举进行调整,比如除进士科外恢复和设置了明法和明算两科,同时再增加武举一科。

这些调整并没引起任何反对,也没造成动荡,毕竟明法和明算两科在唐宋时期就有,至于武举一科在武周朝时就曾今出现过,只不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延续和确定下来而已。

大明用这种方式来对现有科举制度进行调整,同时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些年中,通过新的科举进行选拔的官员包括技术人员极大地成为大明发展的支柱,而且也给予普通人更多的上升通道。

在这种基础上,朱怡成在几年前就又暗搓搓地开始在科举科目中继续增加了一些新的科目,说白了朱怡成这么做实际上就是用科举制度的这张皮来来进行遮掩,实际上是打着科举制度的名义进行官员和科技人员的选拔改革,从而进一步减弱进士科在科举中的影响力。

不得不承认,朱怡成做的很是漂亮,他没有搞什么一步到位和强制推行,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和改变了原本科举制度的结构,从而达到了他的目的。

除去科举制度的实施外,本质还是教育结构。

这话就重新绕到了原本,朱怡成通过科举制度的改革再加上以皇家学院为蓝本建立现代教育模式,由上之下逐步影响原本存在于的私塾教育和官学制度。

对于后者,朱怡成和改革科举制度一样并没有进行表面上的大变动,仅仅在原来的官学制度上进行逐步的调整,以适应变化。

至于私塾,这个朱怡成暂时没有管他,因为私塾的性质和国家教育是完全不同的,这属于民间私人和自发性的教育。但是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变化,包括皇家学院的出现和官学的变化,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大叛贼》 最新章节第一千三百零九章 拆分,网址:https://www.bqg999.org/107/107223/1318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