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皇宫之内换人选,杨乐开赴台湾岛(1/3)

作品:《昌明

正当崇祯为中原腹地四处的灾情和战报焦虑不安的时候,却见到御史张寿祺的一份参劾首辅温体仁的奏章。

张寿祺的劾疏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内容,不过是说温体仁治国无谋,任首辅数年,未建一良策,致使流寇嚣张、边警频传,要求皇上治罪。

按照传统,大臣受到攻劾,应立即上疏请辞,同时还要暂时回家避嫌,以示严于自律和心胸广阔。

而这一次,温体仁已经被杀,很多老套路完全被硬生生打断。

崇祯对这些大臣的故套早已经不耐烦,朝中诸多政务都需要辅臣来协助处理,哪能总是受到无聊的言官们的干扰?

他对于温体仁的死是痛心的,对于杨乐的做法不甚理解,甚至有些恼怒。

自从温体仁出任内阁大学士以来,攻击他的事件已经发生过几十次了,攻击他的人上自大臣,下至庶民,攻击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

温体仁是靠和东林魁首钱谦益撕破脸皮,经过激烈斗争才得以晋身内阁的,因而一直被东林一气视若仇敌,因此他不断受到言论攻击,反而越是这样,却受到了崇祯的特殊宠眷。

在崇祯十七年的统治中,没有一个内阁辅臣能像温体仁那样任职长久。在其他49位阁臣中,除了周延儒先后两次入阁总共5年多时间,前期的吴宗达在阁近5年,后期的陈演在阁近4年之外,其他人多则两三年,少则几个月,很少能多年安居于相位。

而温体仁几乎做了整整七年辅臣,四年首辅,创下了崇祯时期的最高纪录。

而他能在阁臣特别是首辅的位置上坐得如此长久而稳固,又体现出崇祯对他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

崇祯对于温体仁最为欣赏的地方是他的“孤立无党”。

这其实同温体仁的性格有关。温体仁为人阴沉孤僻,不喜欢与人交往,在朝为官数十年,没有一个挚友,也没有什么可靠的心腹。因此,在历次内讧中,同他结成同盟,为他充当党羽的,都是为了一时的利害,过后就可能与之反脸,很少有人能够同他长期合作,更谈不上关系密切。

对于一个高级的政客来说,这很难讲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但在明末朋党交哄、勾肩搭背的官场上却是十分难得。

崇祯从小受到魏忠贤的影响,极其痛恨朋党勾结、串通一气,因而对温体仁的孤立也就特别看重。

按照崇祯的思维逻辑,只有孤立者才会全心全意地只依赖他一个人,满腔热情地为他办事,才是最可靠的忠臣。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昌明》 最新章节第217章 皇宫之内换人选,杨乐开赴台湾岛,网址:https://www.bqg999.org/100/100010/217.html